参会嘉宾

新消费感性想象与理性回归

  我今天带来的话题叫《新消费感性想象与理性回归》,可能大家已经能够从前面几位的分享中感受到这一话题的存在了。我们从早上泡泡玛特开始,一路听到前面几位嘉宾分享,能够明显感受从新消费的感性部分,逐渐过渡来到供应链这一理性话题里面,一直到刚才潘总分享精酿啤酒的制造工艺。其实我一直在底下很认真地听,我觉得分享的顺序特别像整个新消费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新消费的一些最新思考。

  我给大家带来三个分享话题:第一个是新消费品牌中的幻觉,第二是新消费的变与不变,第三是理性的回归。

  消费品牌的幻觉,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我想讨论一下新消费这个看似低门槛的创业、投资方向,以及大家讨论得比较火热的流量和品牌话题,是如何变魔术的。在题变与不变中,我想讲一讲不断变化的现代生活空间场和不变的消费品牌金三角这两个的话题。理性的回归,我们聊一聊十年磨一剑的消费品牌持续战和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品牌,这个话题我至少被人问过一百次以上了。

  消费品牌的幻觉

  新消费其实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的创业、投资方向。从2015、2016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经常听说明星出来创业,或者身边哪个朋友创业了,他们十有八九都是做了一个吃喝玩乐的东西。为什么吃喝玩乐这样一个创业方向会让大家都以为它是低门槛的呢?每个人创业首先能想到的都是去做个吃喝玩乐的东西,做个消费品,为什么大家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做去人工智能,做互联网安全,做计算机视觉?而是想到了吃的东西?而在投资圈里,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现象,很多投资人原来投TMT或者是投2B行业,都转型来做新消费投资。经常会有投资圈的朋友跟我说:“我现在开始投新消费了,有什么好的新消费项目跟我推荐?”

  为什么新消费似乎人人都能参与?当我们说到新消费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这里面有三个概念:创造者、评论者、消费者。我们这个论坛叫新消费创造者论坛,我以及在座各位都是这个领域里面的参与创造者。创造者的身份是内行看门道,而我们则是干这个事的人,所以才会被称为创造者。

  那为什么这个领域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门槛低?是因为外行看热闹。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领域会有很多评论者和消费者意见参与进来。有的时候大家去创业,都要做新消费,说做这个事原因是因为喜欢这个事,或者是消费过这个事,所以对这个事有一些自己的洞见。实际上“对这个事有一些自己的洞见”就是评论者,每个人都有评论者的权限。作为消费者我可以评头论足,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并且提出来。

  但是创造者是不一样的。几乎所有做新消费创造朋友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唉呀,千万不要把爱好当成事业。这个事你聊的时候,你消费的时候,你评论的时候,都觉得挺爽的。但是一旦你自己进来去做了,你成为了创造者,你立刻觉得天呐,苦不堪言!”因为要从一个感性想象回归到理性创造。就像刚才很多嘉宾在分享的时候,大家也会听到一些不那么性感的词,比如说价格、成本、供应链、渠道。本质上,新消费领域创业根本不会比人工智能这些大家认为不明觉厉的概念更容易,甚至我个人觉得新消费相对于那些更难。为什么?它看似低门槛,实际上它内在运营难、涉及角度多、资本维系难。

  接下来,我就分享这三个重要的难点。

  运营难,我知道在座各位都有自己的新消费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做一个新消费项目,有着从原材料、供应链、批量生产到食品安全等各种各样的流程,一整套运营流程下来,你会觉得这些是创业前你想象不到的。

  涉及角度多,你以为我做一个啤酒,找个代工厂代工一下,贴个商标就完事,实际上还要改造这个啤酒的生产设备。刚刚熊猫精酿的潘总说他自己是学工程的,要上手改造设备。你认为我们做一个鞋子直接找个代工厂代工一个皮鞋,贴个LOGO就完事,居然还要懂得怎么做鞋的供应链,刚刚张总在分享鞋的供应链。

  当你真正进入行业,除了运营难、涉及的角度多,第三个还需要面对资本的游戏。在这里面我用“游戏”这个字不太严谨,但是大家要知道资本在消费领域里是作为护城河存在的,我们会看到近些年有大量迅速开店扩张的品牌,一夜之间几百家店开起来了。很多人说这个烧钱,但是当我们轻飘飘地批判他烧钱的同时,我们真的明白烧钱背后的逻辑吗?就是他们为什么愿意烧钱?所以资本的投资逻辑也是比较难的。

  因此新消费领域其实是一个看似低门槛,但实则是高门槛的方向。

  2020年全国共有200余起新消费品牌投资融事件,2021涨得就更快了,前半年有300余多起新消费融资投资事件,总额超过500亿人民币。大家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到新消费的增速和发展变化。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现象发生,巨头入局,消费头部品牌也在布局投资。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大的消费品品牌,他们彻底地入局,开始下场做战略投资,只要看到好的消费品牌立刻把它逮过来投。另外,一些消费品头部品牌,近些年已经迅速成长了起来,这些新锐消费品品牌自己也在做布局投资,通过投资并购,商业资本,赋能投资种种玩法快速地建立自己的阵营。

  这个投资的格局跟以前TMT时代、互联网时代不一样了,这一轮投资大家可以品一品,变化很大。个人投资人,产业投资人,头部消费品品牌投资方都涌进来,从一开头就是带资进组的模式,资金、供应链、品牌,多管齐下。头号玩家们的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已经逐渐在进入马太效应。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快速抢占,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那么消费品领域由于投资方的多管齐下,马太效应也已经非常明显了。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品牌从开局就不缺钱、不缺资源、不缺工厂,什么都不缺,起点非常高,而且大品牌跟大品牌他们都玩联名,玩战略合作。这种马太效应效率来得比以前更快了,这也是现在消费品所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刚才我们提到它看似低门槛,再到难点和变化,我觉得新消费品牌、消费品创业本身是一个看似低门槛实则高门槛的领域。

  我们再来谈谈流量跟品牌魔术这个话题。

  谈到消费品,大家最关注的一是流量,二是品牌。为什么用“魔术”这一词?2018年之前入场的消费品品牌他们拥有流量红利机会。他们会带给后来入场的消费品品牌一个错觉、一个惯性:大批爆款项目的诞生源于拿钱买流量。以至于现在进场的一些消费品牌,常常会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和错觉,认为先得搞流量,甚至得去融资买流量。但是请注意:你所处的时代跟2018年以前入场消费品项目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们无法同一时间踏入两条河流,也无法在不同时间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了,流量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快速买出来的。这也是给后来的创业者一个启发:流量不是万能的,但是它是品牌必要非充分条件。

  以前投资人看项目,也会问你这个流量怎么样,流量获取成本怎么样,大家非常关注流量。以至于过去消费圈和流量圈绑定最紧密,怎么想办法买量,赔钱送东西,砸量,这是过去的玩法。但是各位注意,现在的流量红利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不能通过快速去买流量打造自己的消费品品牌。我讲一个小插曲,前不久有一个做食品的消费项目特地他跑来跟我说,是否有可能介绍一些融资?后来他给我发微信的时候,把一个刷单链接发给我了,他说你帮我刷单,我当时就很尴尬。现在很多创业者企图通过刷单、买量这样的方式进行融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刷单,买量再去融资。但是你融资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到了融资这一步就不再继续往下想了,认为融资成功就是创业开始了,实际上融资成功只是创业的开始。我们拿到钱就可以去买量了,买量了于是这个生意就成功了?它真的成立吗?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要打个问号,它不一定成立。因为流量是一个品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并且买来的流量有的时候不一定能留得下。

  赔钱换来的销量算不算销量?拿钱买来的流量算不算流量?今天借这个机会想跟各位探讨一下这个比较犀利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挑明这个事情。我当一回坏人,把它挑明了。

  赔钱换来的销量算不算销量?现在的直播带货很好,可以迅速地拿到好看的销量数据,于是很多人拿着这个数据去做融资。我常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首先你有没有利润?其次你有没有复购?因为你在直播平台上有很多品牌是低于出厂价的价格去直播平台出售的,出价比原厂都低,你去跟他谈合作让他买,能没销量吗?这就是传说中的赔着卖,是很容易起销量的。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品牌有复购吗?没有复购靠什么支撑呢?我们又不是互联网产品,工具被植入进去了,被绑架了,不得不用。你是个消费品品牌,你跟它的连接只能靠对你的主动复购,如果没有主动复购且没有利润,这个时候的销量算不算销量?

  前面几位创始人在分享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慨,他们虽然拥有了流量红利,但是仍然努力地在做自己的流量增长,而不是轻易拿钱买流量。流量本质是要留量,而非流走。所以这个观点借今天会议机会提出来跟各位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我的观点就是“在流量红利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接下来消费品可能要进入留量模式,始终要看到自己的利润和复购,一个消费者没有复购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消费品。”品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边崛起一边崩塌。大家看到很多所谓网红品牌的崛起,但是这些网红品牌有一个非常脆弱的点,就是可能我们头几年觉得它是一个很大的品牌,但没过几年突然爆雷,然后一夜间崩塌。

  这里提醒各位也要关注角落里一群“羞答答的品牌静悄悄地开”,我一直倡导关注这些品牌。因为新消费这些事,咱们作为局内人,作为创造者要擦亮眼睛,要明白哪一家新消费品的企业是真的有实力。所谓实力就是我们要去看到它的核心价值。比如说它供应链端的核心价值、产品创新端核心价值、流量创造方面的核心价值,总之我们要看到它自有的这些核心价值,这个时候的品牌往往用网络用语就是“猥琐发育”阶段。大家看到它是羞答答的,并不是那么强势,但是这个时候实际上它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势能。

  我们做一个消费品不仅要有流量,也要有品牌。流量可以瞬间买出来,运营出来,但是品牌不行。品牌是方方面面关系持续累加的结果。因此在我们处理品牌关系的时候,处理复购和黏性问题的时候就没有特点多方面的捷径可走了。我先卖个关子,后面会讲品牌到底是怎么回事。

  新消费的变与不变

  我们来看新消费领域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也就是我们第二个大话题。

  变了的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场。我刚才听各位嘉宾分享的时候,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感受。那些变了的东西可以纳入到一个场子里来,这个场子是一个圆形生活场,由4个东西改变,第一个是生活方式,这代人生活方式跟上一代完全不同。

  还有文化观念。大家觉得不是很能理解,文化观念是什么?我举一个现场嘉宾例子:蛋糕,这是有着一百多年生命力历史的东西,一百年多年前,并没有给孩子、给年轻人过生日这个观念,那个时候中国老年常说一句话是年轻人过什么生日?民间传说只有66岁以上的人才过生日。而现在6岁的小孩都过生日,年轻人也过生日,所以这是一个文化观念的变化。就这几年来整个文化观念、消费理念、消费理念变化了多少,我不一一列举,大家应该有充分的感受。

  其次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技术变化,我们的二维码,今天到会场各种扫码,大数据可以追踪你从哪里来的,你过去15天有没有去过疫区。这些技术的革新,一个码就能使得30分钟我们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能送到这个会场来,而这个技术革新在5年前是做不到这样状态的。不仅仅是这样的技术革新,像现在的直播技术、网络速度、互联网安全保障、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所有这些技术全部都在融会贯通。

  最后是营销效率。过去我们想知道一个事只能通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这种洗脑广告,但是如今你可能在街上拿一个充电宝就有广告,你走在某个地方打过来一束光,这道光打到地上又是一个广告。又或者我们在私域里,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微信里,营销效率跟过去相比也有了质的飞跃。

  这四大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现代生活的场。在这个场里面是所有企业都要抓住的机会,抓住变的机会去快速成长。由于我刚才分享了大家觉得很悲观的东西,所以给各位分享的这些“变”就是很乐观的东西,只要抓住这4点变化就能有很多创新机会。比如我们刚才两位嘉宾分享生日氛围蛋糕产品,他们把生日聚会的氛围作为一种服务,跟原有传统蛋糕打包成一个产品,这是基于现代生活方式产生的消费新物种,包括鞋子打乱了原有穿着场景,可能过去一双休闲鞋、旅游鞋能贯穿全部场景,但是未来我们可不可以做场景创新。高跟鞋穿起来难受,但是又有一些必须要去的正式场合下,我们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在逐一给我们答案。所以这就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场带给我们去创业这个事产生的一些机会。

  什么是不变的?我想说消费品牌有着不变的金三角。

  不管互联网如何发达,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它都是始终不变的东西。在这个角里面,我们先看中间是整个金三角的核心,叫做“超级产品”。说白了,就是你做消费得有一款超级产品在手里,产品得立得住,这是任何不变的核心。

  金三角第一个角叫主张,就是你作为一个消费品品牌我们跟C端去连接的时候,我们必须得说我们是个什么品牌,我们弘扬什么价值,牌品是什么?这就是我对品牌的解释,品牌即牌品。我们说一个人的人牌是怎么样,其实就是他这个人的价值加上人品。品牌就是牌品,对应我们人的人品。所以一个品牌得有价值和牌品。得说出来你到底主张什么。

  第二个角就是爆款,你得有搞事情的能力。可能有人说我老老实实做一个食品品牌,我打算做一百年慢慢做起来行不行?只有上边超级产品是不行的,你必须得有爆款和搞事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营销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这种媒体生态的变化,使得我们必须得会搞事情,我们必须得借助现在这种营销的渠道把自己做成爆款,你得有传播自己品牌的能力,这个事必须得有,不然我们发展得太慢了。现在的节奏,员工,各方面成本跟不上,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得有一个爆款能力。

  最后是销售能力。作为一个品牌必须得用销售证明自己,销售能力这里我强调一句:是自由自有的销售分发渠道。做消费品过去大家都觉得我有流量红利、渠道红利,渠道红利当然很香真香,很多人都在抢,一直到现在大家也都在抢渠道红利。但是渠道红利这件事它是个双刃剑,我们可以去享受,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作为一个独立消费品品牌,必须要能够自己自由自有的流量分发。说白了我能借助别人的流量优势,同时我自己得有自己的销售能力和渠道。这个东西得是非常固定的,你得拿出自己的销售体系、队伍、能力,说白了如果渠道不给你量了,渠道不行了,你自己怎么办?你必须得有自己的销售分发渠道。

  所以我们认为这样一个三角组合起来是一个新消费品牌发展不变的东西。说一千道一万,前面场无论怎么变,这个金三角是始终要保留,要稳定的。

  真正创新有生命力的产品是雷打不动的核心,再次重申我们金三角中间。

  在这里分享前两天的一个小趣事。我在浙江一个活动讲到了戴森这个产品很好,创新力很强,我个人在会上作为一个案例讲了。下来之后有一位浙江做小家电电机CEO找到我说:“我觉得戴森没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跟戴森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比它更便宜。”我当时竟然无力反驳,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他,因为我说的是品牌,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他说的是仍然是低价代工,当时那个气氛没法聊。我后来反思,他在想什么?他理解不了为什么戴森卖那么贵,你们这帮傻消费者还买?他的理解是我明明能做出跟它一样的东西来,为什么你不买我的?就是因为你做的东西跟它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东西首创在他。我觉得这始终是我们中国消费品特别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真正的创新有生命力的产品。当它没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工厂,供应链不能自己想到这样的一个产品?不能想到这样一个有创新性的东西?而是它出现了,我们完全跟进,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模式也不是不好,我们在反复跟人家切磋学习当中,我们创新能力产生了,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各位,真正能创造一个品牌,能够被别人记住的,一定是有创新,有生命力的这种产品。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核心。

  虽然,消费品牌游戏一度在拼“资本装备”,但终究还是抗不过“让子弹飞”。这也是针对刚才的金三角给大家一个提醒。就是消费品品牌游戏在TMT投资,互联网投资切换到消费实业投资的时候,这个切换过程中会有一段灰度时间。在这个灰度时间里产生了拼资本装备的玩法,实际上消费品这个事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它一定到最后会回归到让子弹飞的状态里面去。

  消费品的理性回归

  我们下面进入第三个话题,关于消费理性的问题。我们到底要理性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消费品、民族品牌?

  第一个话题叫做十年磨一剑的消费品持续战。消费品品牌为什么是一个要靠积累的慢活?很简单。因为中间所有的经验积累都没有捷径,比如说原材料、包材、工艺、回款、渠道、流转、营销,所有的流程都是消费品品牌要去做的时候必须经历的。

  我说到这儿很多人很痛了,确实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不像互联网,中间每个小环节都要靠时间堆出来,但是目前很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品牌严重依赖于代工厂+渠道,我们仍然是以消费品为核心。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预测90%网红品牌都活不过多少年,为什么会有这些所谓的预测和对这个行业悲观的看法呢?就是因为现在在这个赛道里全是代工和渠道严重依赖模式。我们依赖渠道,有很多消费品品牌离开了渠道自己就活不了,渠道一断马上不行了。还有一些消费品品牌自己没有工厂,也没有研发能力,实际上是贴牌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代工厂只要跟它停止合作,或者代工厂有一点点不稳定,或者将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很多方向性东西发生改变之后,这个品牌就很难支撑了。所以你反过头来还要自己花时间去建供应链,建工厂,建渠道,快上来的时间早晚要慢回去,再去补,没有捷径的。

  但是有没有机会?在这个十年磨一剑的持续战里面我们有没有加速机会?

  我认为有4个:

  一是赛道机会,我们是不是选了一个好赛道,这个好赛道里面有没有基于现代的生活场创新机会?

  二是资本机会,刚才潘总分享的时候大家有个印象是河豚鱼的形象,实际上就表达了一种资本的机会。在如今资本非常愿意给我们助力,参与我们创新过程当中来。它这个钱我们不用白不用了。用的时候要非常冷静,非常清醒,我拿这个钱做什么?我有没有一个自己核心竞争力,我去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去补齐短板?拿钱买的是时间,买的一定不是平安,资本不是做平安的。

  三是团队组织机会,今天我在会场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氛围,这个氛围我发现有一些创业者来自营销能力、渠道能力方向的,也有一些来自于供应链、工厂、研发这端,我心里在想,实际上在团队组织这里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大大加速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各位可以一想我们真正让这个事变快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和组织。因为一个人带来的是他生活了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四五十年的时间和经验,加持到这个事里面,所以找到了合适的人,团队组织的机会,让懂供应链的人和懂营销,懂流量,懂品牌,懂传统流通的人加在一起,这个速度一定会大大增加。

  第四是品牌机会,我刚才讲的浙江遇到小家电工厂的负责人,他如果能真正静下心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品牌的话,对他来讲加速度是非常快的,而过去他对品牌的理解只是:品牌不就是个商标,牌子,这个理解本身就影响了它的速度。

  以上4点可能是把十年变成八年、六年的核心关键,所以新消费就从这4点下手。

  最后一个小问题,成为品牌标志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做才算真正拥有一个品牌?

  第一个叫定价权,一个消费品品牌没有自己的定价权,不算真正的消费品品牌。因为你被消费者倒逼,被流量压榨的时候没有定价权,你相当于是借机顺势在走货,做贸易。这个时候不算品牌。

  第二叫稳定的复购,人家买了你第一次,你通过营销人家知道了,买完你第一次,第二次你不用营销,它可能又买了。这是稳定的复购。稳定复购平摊的是你的营销成本,你如果营销一个人下单假设花一百块钱,每一次让它下单你都要花一百块钱和你花了一百块钱让他买了十次,你算一算营销成本一下子摊薄了。

  下面讲几个品牌案例,是我个人觉得新消费不太会cue到的一些品牌,因为他们要么很古老,要么很传统。

  第一个是可口可乐,一百多年持续复购,拥有自己的定价权,它涨几毛钱不会影响大家下一次打开瓶盖喝那一口的爽感。第二是恰恰瓜子,这个品类很小,但是近几年他们做了持续的创新,包括一到春节、各种节假日、春游、野炊、露营,大家就会想到买点什么零食的时候,就绕不过瓜子。而且想来想去,挑来挑去,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还会去买这个瓜子。我去参观他们的整个供应链流程,以及研发流程。他们嗑瓜子分贝响度都有研究过的。为什么它在产品力上多下功夫就是这个原因。第三是小米,它通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逐渐走到了有品牌导致的稳定复购的阶段。第四就是君乐宝,大家可能关注不到这个品牌,觉得很传统,但是大家回顾一下,这几年在牛奶这个领域里所有这些真正促进销量的创新。最早的时候,牛奶盖没有透明盖,最早出现了一个透明白盖就是君乐宝,后来又出来了简纯,复购率非常高。我们作为内行人,不是创造者,我们要下功夫去研究一些羞答答的品牌静悄悄地开,这个东西真的很卖货,这就是品牌标志。

  另外我发现这一轮有一个新的特点,品牌复苏。品牌有定价权和持续复购的,但是隔一段时间由于它的产品创新能力变慢了,大家认为这个品牌变老了,死了,不行了,这中间有一些品牌却在逐渐复苏,比如说波司登,我发现他们在设计能力和整个产品开发能力上又复苏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深入了解。如果在座各位知道的,可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但是这个品牌复苏感非常强,开始持续地增加客户复购和拿回定价权,他们现在卖得不便宜。

  品牌营销三重境界:

  “你知道我”是营销第一重境界。通过流量可以实现大量刷脸,复购,不停在电梯间里吵人。

  第二“你了解我”,消费者不仅仅要知道你,知道你很多遍之后就要开始了解你,这个人,这个品牌做什么的,还不错,还挺厚道的。逐渐靠近牌品维度了。

  第三叫“你偏向我”,即使有很多选择,比来比去还是它,就在差异不到0.001秒时间内他最终选择了你,就一定有他的偏好。这就是品牌三处境界,达到最高处的境界就是真正有品牌了。

  刚才说了品牌有方方面面的关系组成,我会认为一个品牌不是简单去打打广告,做做营销就有品牌了,不是。真正的品牌是扎扎实实把这样三个关系串起来,一个关系叫“内部关系”,我们和内部以及所有相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供应商、原材料、员工、代理商、合作伙伴、品牌联名方,这是一个内核关系。大家都说你好,觉得很不错。员工也会自动觉得不买我们家东西的人真的很亏。

  一个是外部关系,也就是我们和客户和顾客,和其他品牌的关系。这个外部关系是过去大家都非常在意的,所谓营销就是触达这些人,服务这些人。

  第三层关系叫世界关系,这一层我要多说。就是跟社会、文化、政府、媒体等关系。大家最近看到很多互联网现象发生,品牌翻车事件发生,甚至像吴亦凡这些顶流翻车事件发生。究其本质是流量不够吗?流量很大,佐证了刚刚说的流量不是万能的。他缺跟世界的关系。有一些互联网品牌做到最后不兼顾社会责任这些话题,不兼顾他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些话题。有一些顶流品牌、消费品品牌营销的时候特别没有底线。比如一些翻车没有底线的营销行为,拿女性开玩笑,各种各样的低俗东西开玩笑。你用一下可能会很爽,没有人发现的时候你甚至会变成流量,但是一旦被发现,一旦被揪出来,就会成为系统性风险。人生就是不能做太多系统性风险的事,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没有翻身可能了。把这三道品牌关系处理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一张品牌三层皮,品质、品位和品格。这三层皮都得有。品质讲的是超级产品,你得拿出好东西来,得有活。品位是你的调性。我们做一个新消费的东西,品位不能太差,太LOW。品格就是价值观、调性和牌品。人家说到你这个品牌觉得不错,有些事办得真暖心。跟社会、消费者,大家处得真融洽。很多事情处理得情商很高。你得把这三层皮处理好了品牌这个大概念才能进行真正贯彻下去。

  所以从感性想象到理性回归。我们得多热爱,才能支撑这么持续久的等待和无数的诱惑。回到开头那个话题消费品创业并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人工智能、比计算机视觉,比源宇宙还要更难,我们得非常热爱才能支撑持续的等待和入路上无数的诱惑。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上一篇:熊猫不走“地推”背后的大战略 下一篇: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